冷轧,一般在开轧前是没有加热工序的。但是,由于带钢厚度小,很容易出现板形问题。而且,冷轧后为成品,因此,为了控制带钢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,采用了很多很繁琐的工艺。冷轧的生产线长,设备多,工艺复杂。随着用户对带钢尺寸精度、板形和表面质量要求的提高,冷轧机组的控制模型、L1和L2系统、板形控制手段相对热轧要多。而且,轧辊和带钢的温度也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控制指标。 冷轧产品和热轧产品薄板行来来说,是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的区别,热轧产品是冷轧产品的原料,冷轧将经酸洗处理的热轧钢卷上机使用辊式轧机,轧制,都是冷加工成型,主要是将厚规格的热轧板轧制成薄规格的冷轧板,通常如3.0mm的热轧板上机轧制可生产出0.3-0.7mm的冷轧卷,主要原理是利用挤压原理强行变形。
1. 本表适用于宽度≥600mm,厚度为0.35 ~ 250mm的热轧钢板。
2. 钢板厚度系列:0.6、0.65、0.7、0.75、0.8、0.85、0.9、0.95、1.0、1.1、1.25、1.4、1.42、1.5、1.6、1.7、1.8、1.9、2.0、2.0、2.2、2.3、2.4、2.5、2.6、2.7、2.8、2.9、3.0、3.2、3.4、3.6、3.8mm。
3. 钢板长度:1.2 ~ 12m。
热轧钢带的尺寸规格(摘自GB/T709-1988)
钢板公称厚度1.2、1.4、1.5、1.8、2.0、2.5、2.8、3.0、3.2、3.5、3.8、4.0、4.5、5.0、5.5、6.0、6.5、
/mm
7.0、8.0、10.0、11.0、13.0、14.0、15.0、16.0、18.0、19.0、20.0、22.0、25.0
钢带公称宽度
600、650、700、800、850、900、1000、1050、1100、1150、1200、1250、1300、1350
/mm
1400、1450、1500、1550、1600、1700、1800、1900
注:本表适用于宽度1.2 ~ 25mm的热轧钢带,也适用于由宽钢带纵剪的窄钢带。
常用规格:
常见厚度:0.8、1.0、1.2、1.5、1.8、2.0、2.35、2.45、2.50、2.70、2.75、2.8、2.9、2.95、3.0、3.25、3.3、3.5、3.75、3.8、3.9、3.95、4、4.25、4.5、4.7、4.75、5、5.5、5.75、6、6.75、7、7.5、7.75、8、8.75、9、9.5、9.75、10、10.5、11、11.5、12
宽度:1000/1219/1250/1500/1600/1800/2000/2200/2500
长度:2000/2438/2500/3000/6000/8000/卷
非常用宽度:300~3000mm;非常用厚度:600~12000mm
外形
钢板不平度不大大于下表规定
公称厚度 测量单位长度
不平度
1.5
>1.5 ~ 4
>4 ?~ 10
>10 ~ 25
>25
1000
15
12
10
8
7
在常温下轧制,一般理解为冷轧,从金属学的观点看,冷轧与热轧的界限应以再结晶温度来区分。即低于再结晶温度的轧制为冷轧,**再结晶温度的轧制为热轧。钢的再结晶温度为450~600℃。
相互作用编辑
合金元素与铁、碳的相互作用
合金元素加入钢中后,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钢中。即:与铁形成固溶体;与碳形成碳化物;在高合金钢中还可能形成金属间化合物。
槽钢和角钢
槽钢和角钢
1. 溶于铁中
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(除Pb外)都可溶入铁中, 形成合金铁素体或合金奥氏体, 按其对α-Fe或γ-Fe的作用, 可将合金元素分为扩大奥氏体相区和缩小奥氏体相区两大类。
扩大γ相区的元素—亦称奥氏体稳定化元素, 主要是Mn、Ni、Co、C、N、Cu等, 它们使A3点(γ-Fe α-Fe的转变点)下降, A4点( γ-Fe的转变点)上升, 从而扩大γ-相的存在范围。其中Ni、Mn等加入到一定量后, 可使γ相区扩大到室温以下, 使α相区消失, 称为完全扩大γ相区元素。另外一些元素(如C、N、Cu等), 虽然扩大γ相区, 但不能扩大到室温, 故称之为部分扩大γ相区的元素。
缩小γ相区元素——亦称铁素体稳定化元素, 主要有Cr、Mo、W、V、Ti、Al、Si、B、Nb、Zr等。它们使A3点上升, A4点下降(铬除外, 铬含量小于7%时, A3点下降; 大于7%后,A3点迅速上升), 从而缩小γ相区存在的范围, 使铁素体稳定区域扩大。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完全封闭γ相区的元素(如Cr、Mo、W、V、Ti、Al、Si等)和部分缩小γ相区的元素(如B、Nb、Zr等)。
2. 形成碳化物合金元素按其与钢中碳的亲和力的大小, 可分为碳化物形成元素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两大类。
常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:Ni、Co、Cu、Si、Al、N、B等。它们基本上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。常见碳化物形成元素有:Mn、Cr、W、V、Nb、Zr、Ti等(按形成的碳化物的稳定性程度由弱到强的次序排列),它们在钢中一部分固溶于基体相中,一部分形成合金渗碳体, 含量高时可形成新的合金碳化合物。
11.内部元件受损或出现故障时能够在画面显示,并记录故障时间。
你知道钣金上用的冷轧钢板和热轧钢板的区别吗?别被骗!